品牌 | 富源 |
---|---|
型號 | 富源 |
海泡石是一種具層鏈狀結構的含水富鎂硅酸鹽黏土礦物。斜方晶系或單斜晶系,一般呈塊狀、土狀或纖維狀集合體。顏色呈白色、淺灰色、暗灰、黃褐色、玫瑰紅色、淺藍綠色。新鮮面為珍珠光澤,風化后為土狀光澤。硬度2~3,密度2~2.5g/cm3 。具有滑感和澀感,粘舌。干燥狀態(tài)下性脆。收縮率低,可塑性好,比表面大,吸附性強。溶于**、質輕。海泡石還具有脫色、隔熱、絕緣、抗腐蝕、抗輻射及熱穩(wěn)定等性能。主要產于海相沉積-風化改造型礦床中;亦出現于熱液礦脈中。楊莊-霧迷山巨旋回層序中產有海泡石礦床。海泡石是一種纖維狀富鎂粘土礦物(德文名稱Meershaum,英文名稱Spilite),海泡石按其晶體形態(tài)分為α海泡石和β海泡石兩種。前者呈大束的纖維狀晶體產出,故又稱纖維狀海泡石。后者,1986~1996年間經過對“鋅灰木”標本樣品X射線衍射分析研究,證實其為世界上罕見的古老(中元古代)的沉積海泡石礦床。 海泡石的沉積作用形成或由蛇紋巖蝕變而成的。海泡石本身是無毒無害的,但是由于海泡石礦是由蛇紋巖蝕變而來,而蛇紋巖又是石棉的主要成分,因此很難將海泡石與石棉分離,一般的海泡石都會含有少量的石棉成分,比例大約在5%~30%左右。海泡石主要被用來制作煙斗。中國江西樂平、湖南瀏陽等地有產出。江西樂平牯牛嶺是我國海泡石的**發(fā)現地。海泡石粘土的地質調查始于章人駿,1947年,他依據化學分析及脫色效果將“耐火白土”定名為海泡石,并討論了礦床的成因。海泡石屬斜方晶系或單斜方晶系;顏色多變,一般呈淡白或灰白色;具絲絹光澤,有時呈蠟狀光澤;條痕呈白色,不透明,觸感光滑且粘舌;莫氏硬度在2~2.5之間;體質輕,密度為1~2.2g/cm3;收縮率低,可塑性好,能溶于**。 海泡石的化學成分為硅(Si)和鎂(Mg);其標準晶體化學式為Mg8(H2O)4[Si6O16]2(OH)4·8H2O,其中SiO2含量一般在54~60%之間,MgO含量多在21~25%范圍內。 海泡石具有極強的吸附、脫色和分散等性能,亦有極高的熱穩(wěn)定性,耐高溫性可達1500~1700℃,造型性、絕緣性、抗鹽度都非常好。(1)外觀:顏色多變,有白色、淺黃、淺灰、黑綠,條呈白色,不透明,觸感光滑且粘舌。 (2)硬度:2-2.5 (3)比重:1-2.3 (4)耐高溫:在350度的高溫下,結構不發(fā)生變化,耐高溫性能達1500-1700度 (5)吸咐性:吸收大于自身重量150%的水

海泡石